中经记者 李玉洋 上海报道
2024年,多家国产GPU公司启动上市辅导;2025年,谁会最先成为国产GPU第一股?这是近期国内GPU行业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近日,证监会官网显示,国内GPU厂商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沐曦”)已完成IPO辅导。6月18日,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尔线程”)IPO辅导状态已变为“辅导验收”。而就在6月30日,这两家国产GPU公司科创板IPO均获上交所受理。
在AI浪潮和推动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背景下,透过摩尔线程和沐曦所递交的招股书,外界已从财务、技术、融资目的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不同角度来解读。此外,为什么近期发生了众多半导体企业推进IPO进程?这也是市场热烈讨论的所在。
当然,这离不开政策的支持。6月18日,证监会出台《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即科创板深化改革“1+6”政策措施),扩大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
因此,近期GPU概念股火力拉满,多只个股逆势狂飙,这波行情是“国产替代加速+政策强力支持+市场需求爆发”。
“即便摩尔线程和沐曦都在亏损,但他们的科创板IPO申请都获受理,这体现了资本市场对新质生产力的包容性,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电子创新网创始人张国斌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但具有高成长潜力的科技企业上市,这也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记者还注意到,两家招股书中仍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隐蔽细节,通过这些细节可以看见近几年国内GPU创业公司所踩过的坑,比如沐曦因为美国禁令导致无法继续向晶圆代工厂下达生产订单,致使该公司2024年度资产减值损失金额大增。
科创板成功IPO后,国产GPU企业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张国斌表示,国内GPU行业仍有不少难题要面对,比如生态建设、产品、开发工具等,能确定的是“如果能成功IPO,可以解决资金上的问题,对以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加快优质创新企业实现技术变现
公开信息显示,摩尔线程和沐曦均成立于2020年,创始团队都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分别来自全球两大GPU龙头企业英伟达和AMD。
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曾于2006年4月至2020年9月担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联合创始人周苑、张钰勃也有在英伟达任职。而沐曦创始人陈维良曾于2007年1月至2020年8月任AMD上海公司的高级总监,联合创始人彭莉、杨建也同样长期在AMD上海公司任职。
不过,从招股书中看,两家公司对自己的定位又不一样。
摩尔线程把自己定位为全功能 GPU企业,拓展出覆盖AI智算、云计算和个人智算等应用领域的计算加速产品矩阵;沐曦则认为自己是国内少数几家全面系统掌握了通用GPU架构、GPU IP、先进制程GPU芯片及其基础系统软件研发、设计和量产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全功能GPU是什么?通用GPU是什么?摩尔线程认为,全功能GPU具备功能完备性与计算精度完整性,在工作效率、生态完整多样性以及兼容性等方面更具优势,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新兴及前沿计算加速应用场景的需求;GPGPU省去了与图形显示和渲染相关的功能,专注于利用 GPU 架构执行通用并行计算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公司还有独树一帜的地方。
摩尔线程特别提到了自己是国内少有的在京东等电商平台面向消费者市场展开销售的国产GPU企业,旗下显卡MTT S80 能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DirectX 11/12图形计算库,其性能规格与英伟达RTX 3060相当。
而除GPU产品收入外,沐曦在报告期内还存在少量IP授权。招股书显示,沐曦在2023年度、2024年度以及2025年第一季度,IP授权分别收入2216.67万元、100万元和25万元。在GPU IP与指令集方面,沐曦认为公司是国内少数坚持自主研发核心GPU IP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经过多年产品设计及落地经验的积累,已形成了全面覆盖计算(人工智能训练、推理、通用计算)和渲染场景的核心GPU IP,打造了由超过600条(XCORE1.0 计算GPU)、800条(XCORE2.0 渲染GPU)指令组成自主安全可控的MXMACA指令集。
“摩尔线程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0.46亿元、1.24亿元和4.38亿元,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208.44%。2022年至2024年,沐曦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2.64万元、5302.12万元和74307.16万元,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惊人的4074.52%。两家企业虽然都亏损,但是营收在大幅度提升。”张国斌表示。
他还指出,巨额的研发投入是导致亏损的重要原因。“摩尔线程2022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50.05亿元,沐曦2022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约30.57亿元。但是2022年到2024年摩尔线程投入37亿元,沐曦研发投入超22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达626%和282%,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亏损。”张国斌表示,两家公司均在GPU和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尽管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其营收增长迅速,毛利率逐步改善,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张国斌表示,摩尔线程和沐曦的科创板IPO申请都获受理,这一举措有望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估值逻辑从利润导向转向成长性导向,加快优质创新企业实现技术变现,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赢。
未来技术发展的预判
招股书显示,两家公司上市均有大额募资计划。摩尔线程此次拟募资80亿元,沐曦拟募资30亿元。
前者募资目的主要用于新一代自主可控AI训推一体芯片研发项目、新一代自主可控图形芯片研发项目、新一代自主可控 AI SoC 芯片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后者则用于新型高性能通用GPU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推理GPU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面向前沿领域及新兴应用场景的高性能GPU技术研发项目。
2024年,国产GPU“四小龙”(燧原科技、壁仞科技、摩尔线程、沐曦)先后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引发市场关注。当前,虽然摩尔线程、沐曦进度暂时领先,燧原科技、壁仞科技仍处于辅导期,但“国产GPU第一股”最终花落谁家仍存悬念。
全球范围来看,经过多年竞争与发展,全球GPU市场头部化现象显著,整体呈寡头垄断格局。英伟达和AMD两家国外厂商基本分割了全球市场,在综合技术实力、销售规模、资金实力、人才团队等方面优势明显。
在摩尔线程和沐曦看来,经过多年发展,全球GPU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了由英伟达和 AMD组成的“一超一强”寡头垄断格局。
尽管近年来我国本土品牌人工智能芯片的市场渗透率已呈显著上升趋势,但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相对初期阶段,尚未形成较明朗的竞争格局。英伟达和AMD,仍是本土AI芯片公司强劲的对手。
招股书显示,沐曦训推一体GPU板卡2023年度销售数量为272张,智算推理GPU 板卡2022年度只销售了52张。这就是国内AI芯片公司面对的现实。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国GPU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384.77亿元快速增长到2024年的1638.17 亿元。
而由于英伟达的高端GPU在国内相继被禁之类原因,反而给国内AI芯片厂商留出了市场空间。
据国际市场调研机构IDC中国副总裁周震刚介绍,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英伟达A800 GPU可以给中国专供市场的情况下,英伟达基本占到中国加速卡市场85%以上的份额,国产芯片算力不足15%。后来受到禁令影响,去年年底时国产算力已经占到30%。今年第一季度H20被禁后,国产算力占比已超过四成。IDC预测,到今年年底很可能一半以上AI算力将是国产供应商。
而从招股书中也能看到,摩尔线程和沐曦营收实现了快速增长。报告期内,摩尔线程2022年、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4608万元、1.24亿元、4.38亿元;同期,沐曦年营收分别为42.6万元、5302万元、7.4亿元。
对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预判,沐曦方面认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的快速迭代以及模型参数量的指数级增长,对于底层算力持续提出新的需求,“GPU芯片设计向更高算力密度、更大内存及通信带宽、更多元的混合精度等方向不断发展演进。然而相较于当前 AI大模型平均3个月至6个月的高速迭代周期,芯片研发时间周期更长,从设计到量产一般需要2年至3年,并且研发投入金额较大。”
摩尔线程则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GPU 在并行计算方面的性能优势逐步显现,其产品技术特性已经超过传统图形处理的应用范畴,在数据中心、AI、自动驾驶等高性能计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摩尔线程方面指出,AI大模型、5G、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自动驾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在云端、边端和终端的异构计算的需求出现差异,终端的大小不同导致需求也不同。
“在小型终端设备侧,体积越小越需要系统集成。各算法厂商开始尝试将AI应用到端侧产品的同时,对端侧算力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端侧的发展趋势是一个SoC处理所有功能,SoC将多个功能模块集成在单一芯片上,能够高效地支持端侧的多种需求。”摩尔线程方面表示。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