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散播俄乌开战日?
2022-02-17 04:02      作者:孙兴杰     来源:中国经营网

文/孙兴杰

美国的情报机构、媒体认定俄罗斯将在2月16日发动对乌克兰的大规模战争,甚至精确到了时间点为凌晨3点。与此同时,俄罗斯则在2月15日宣布,有些军队已经完成“计划中”的军事演习,从演习地回撤,消息一出,全球股市上涨,天然气期货价格下挫。俄军以撤军的消息“打脸”了美国的情报机构,而美国情报机构和媒体则以“测不准”或者“臆测”的时间点迫使俄罗斯亮出底牌。哪一方更高明?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这一轮俄乌边境战争危机基本处于收尾阶段,至于各方以何种方式“收尾”已经不是重点了。从去年12月开始,这场持续3个月左右的战争危机搅动了世界政治和经济。令人玩味的是,最后居然是以似是而非的“开战日”的时间点而收场。大国战略博弈中的“时间”问题或许是这次战争危机呈现出来的别样风貌,如果战略研究和观察失去了时间这个维度,可能就失去了战略的灵魂吧。

时间,在战略中的存在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大体可以分为时间点、时机、时期等几个层面。从时段来说的话,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分出了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以此对历史进行更大时空视野的分析。俄乌战争危机不仅是事件,也具有中时段甚至长时段的意义。从长时段来说,事件只是历史中的尘埃,但是从战略竞争和博弈的过程来看,事件中的时间点、时机要更有价值和意义。在美国散播俄乌开战日并进行了一系列外交动员和战略部署之后,这场危机戛然而止,也是颇具戏剧性,那这是如何发生的呢?

谁想要战争?似乎没有哪一方表示渴望战争,但是战争的恐惧和风险在积聚,这种恐惧情绪本身就是威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相互恐惧的情绪,威慑就失败了。威慑的重要因素是威胁的不确定性,只有信息模糊,才能维持相互威慑的氛围。打个比方说,一个大个子对一个小个子说,如果你怎样,我就揍你。这其中有两个关键点:动手的前提是模糊的,由大个子一方来界定;动手的时间、手段、力度都是模糊的。俄乌边境的危机随着一轮轮外交沟通以及高频率的军事演习而不断升级,各方其实进行了一场胆小鬼游戏,看谁先眨眼。美国散播开战日,客观上让这场胆小鬼游戏有了一个“终结点”。如果俄罗斯届时真有所行动,那就证明美国的预测是对的。虽然美国一再表示,即便俄军入侵乌克兰,美国也不会派兵,但这更像是一个诱饵,一旦开战,美国和北约可以持续武装乌克兰,与俄罗斯打代理人战争。如果俄罗斯按兵不动,便证明英美“臆测”开战日纯属瞎扯,但是俄罗斯也不得不亮出底牌了,十几万大军只是制造声势,搞完军演就回营了。战争的威胁被解除了,如同中国古语所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俄罗斯两度大军压境乌克兰,上一次是演习结束,凯旋回营,这一次同样的情节再上演。

在战略行动中,时机至关重要,抓住时机,就可能扭转局面。美国以“开战日”,迫使俄罗斯“出手”,基本掌握了主动权。将俄军大规模入侵乌克兰作为迫切的威胁,美国做出了几方面的行动:第一,拜登与西方国家领导人半夜进行电话会议,协调立场,主动并且提前与普京通电话,制造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第二,开战日的说法无需证据,随着时间的逼近,恐慌情绪爆发,乌克兰富豪以及资本外流,有数据显示,从乌克兰流出的资本超过上百亿美元,俄罗斯股市和货币大跌,避险资本流到了英国和美国;第三,美国紧锣密鼓从中东为欧洲寻找天然气资源,甚至日本将一部分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分拨给了欧洲,进一步确认美国为战争爆发做好了准备。

俄罗斯当然明白美国才是这场危机的主要玩家,俄罗斯大军压境的目标是什么呢?并非要发动一场战争,而是以战争危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美国和西方正视俄罗斯的诉求。大体来讲,有这么几个目标:西方默认或者承认克里米亚半岛的现状,迫使西方缓解或者解除对俄罗斯的制裁;顿巴斯地区的“克里米亚化”;乌克兰不加入北约;北约不在俄罗斯周边进行战略武器部署;北约回到1997年前的边界。后面三个目标是俄罗斯向北约和美国提交的书面要求中提出的,俄罗斯与美国、北约、欧安会进行了三场会谈,后来美国和北约的回应完全“无视”了俄罗斯的诉求。俄罗斯认为,苏联解体之初,北约和美国曾经有承诺,不会让北约向东移动一寸,但从1997年开始北约接纳了十几个国家,逼近俄罗斯门口。问题在于,俄罗斯即便占领了乌克兰就能够将北约逼回1997年边界吗?乌克兰不是北约成员国,因此北约对乌克兰没有防卫的责任,完全不构成俄罗斯与北约博弈的筹码。因此,俄罗斯在1月份与西方进行的三轮外交谈判必然不会有任何结果。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的要价让北约和欧盟几乎没有回旋余地。美国释放的信息是,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将采取空前严厉的制裁,但是这些制裁措施需要得到欧盟,尤其是德国的支持。到了2月份,北约和美国基本作壁上观,法国和德国进行了一连串的穿梭外交,“魏玛三角”“诺曼底模式”等都派上了用场,但依然没有结果,为什么呢?俄罗斯的要价不是法国和德国能够进行讨论的,因此,法德穿梭外交的成果不过是继续谈判,落实《明斯克协议》而已。

对美国来说,乌克兰问题是个“累赘”,美国从欧亚大陆回撤到印太,集中力量和资源应对中国崛起,这是美国当前的核心战略。布林肯在印太地区的一系列活动不断强调这一点,但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还是乌克兰。拜登政府的战略目标是将欧盟、北约都拉到印太战略的框架之下,尤其是北约新战略文件首次将中国作为重要课题。这种战略转型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对俄罗斯的漠视和无视,这对俄罗斯来说是国家利益和尊严的损害。为什么美国急于打破乌克兰危机形成的僵局?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集中力量取得一次战役性胜利,或者一次小型“会战”。值得关注的是,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访美期间一直没有在“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问题上松口,但是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压力之下,欧盟、法国向德国施压,朔尔茨最终改变了态度,一旦战争爆发,德国将采取制裁。事实上,在西方形成了对俄进行严厉制裁的同盟,德国也象征性地向北约东翼国家派兵。由此形成新的博弈局面:俄罗斯的军队与欧美严厉制裁,哪个更有可信性?俄罗斯“逼退”北约的大目标达不成,那其他的目标是可以进行交换和妥协的。

美国散播的“开战日”,就成了这一新博弈结局揭晓的时刻。美国并非预测“开战日”,而是设定了弈局揭晓的时点。当然,俄罗斯有了一个很好的台阶,美国情报、媒体的巨大“误判”,没有测准俄军的行动。在这场博弈中,最大的输家就是乌克兰,表面上拿到了一些北约的武器,但是资本和财富逃离,分裂状态进一步加剧。总统泽连斯基也认为,加入北约可能只是个梦想。

作者为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校对:彭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