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帝国坟场”阿富汗是怎么失败的?
2021-07-09 11:07      作者:孙兴杰     来源:中国经营网

文/孙兴杰

美国及其北约盟国正在加速从阿富汗撤军,美国总统拜登7月8日表示,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任务将于8月31日结束。在美国撤军的同时,阿富汗塔利班的攻势越来越猛,可以预见,美国撤军之后,阿富汗的政治局面将发生巨变。阿富汗大约400个行政区域中,塔利班目前已经控制了超过100个。这场以“全球反恐战争”为名的战争持续了20年,拜登虽然声称不会让战争“跨代”,但是,20年,还不是一代吗?美国人或许已经不愿意去讨论胜败了,因为从大战略来说,这是失败的典型案例。大战略的胜败评价标准是战争之后是否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是否改善了自己的国际地位。显然,20年战争之后,美国的地位和境况没有得到改善,而是陷入了泥潭。

美国前资深外交官傅立民在近期的采访中说,所谓的“全球反恐战争”是一个错误的命名,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适得其反。这场以“全球反恐战争”为名的战争其实是一场侵略战争,是美国帝国战争的失败。从反恐战争的角度来说,是对9·11恐怖袭击的报复,其目标不外乎摧毁“基地组织”,报复塔利班政权,这一目标在2011年基本已经完成。但如果将反恐战争的目标定义为铲除恐怖主义的话,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恐怖主义是一种思潮、运动,美国虽然拥有超级战争机器,但是这一套战争工具的优势在恐怖主义面前大打折扣。美国的先进武器和情报系统在短短几个月就摧毁了在阿富汗的“基地组织”,但是恐怖主义移动到其他地区,“基地组织”外溢到巴基斯坦、中东和北非地区。换句话说,美国的阵地战遇到了恐怖主义的游击战。美国的战争机器“打烂”了阿富汗,此后,美国及其北约盟军在阿富汗的目标从反恐变成了“国家建设”,要在阿富汗建立一个美式民主国家。反恐战争本来可以是一场有节制的战争,但美国最终将这场战争变成了无限的“帝国战争”。

从报复性的反恐战争变成了“国家建设”的征服战争,美国注定不可能成功。历史的教训被常常提起,英国、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都没有完成这样的任务,当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的时候,俄罗斯人也在提醒美国不要重蹈覆辙,而很多美国人坚信自己是个“例外”,相信美国会在英国人、俄国人摔跤的地方“站着走”。阿富汗是帝国的坟场,这是英国人、俄国人痛彻心扉的教训,而美国人在越南,同样也遭遇过惨败。越南的丛林与阿富汗的山地有什么区别吗?似乎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后来驻阿美军司令的“平叛”战术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国在越南战争版本的升级与换代。

大战略的禁忌之一就是不断调整目标。以美国的军力打阿富汗战争,摧毁“基地组织”的落脚点,甚至推翻塔利班政权是没有疑问的。当这一目标完成之后,美国则不断升级目标,在此过程中,军方的话语权不断上升。美国记者罗南·法罗在《向和平宣战:外交的终结和美国影响力的衰落》中讲述了反恐战争以来美国外交系统的衰落,而五角大楼掌握了主要的资源和话语权,国务院则被边缘化。“国务院遭到的最深刻的排斥还是发生在全球反恐战争过程中。势力已然抬升的五角大楼抓住机会,将反恐战争据为独家地盘。由五角大楼主导入侵伊拉克以及其后一段时间内的行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这之后,小布什将历史上一向属于国务院和美国国际开发署主管范围的战后重建以及民主建设活动的主导权,也交给了联军驻伊拉克临时管理当局中对国防部长汇报的军人。”而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回忆录中说,自己任职期间,美国三任驻阿大使干得都不好。战场的情势压倒了战略的逻辑,美国不得不随着战争的进程而修改战略目标。战争本来是大战略的手段,最终却成了大战略的目标,手段和目标出现了颠倒。

反恐战争本来是美国和阿富汗之间的国家战争,但是在后续的战争中,美国要扶植亲美的阿富汗政府,美军成为占领军并且卷入到了阿富汗的国家建设进程中。驻阿美军在阿富汗推进的“反叛乱”的行动,其实是一个殖民概念,这意味着美国要征服阿富汗,在建立一个新政府之后,美国才能够宣布取得胜利,而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美国以及北约盟国军队撤出阿富汗,其前提是已经建立起一个能够自我治理的政府和自治的安全部队,但20年过去了,这个目标还没有完成。在主权国家的时代,即便如美国这样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实现其帝国政府的目标,开始战争要比结束战争简单得多,体面结束战争是难以实现的目标,而在战后重建一个亲美的成功的国家,更是难上加难。

历史社会学家查尔斯·蒂利说,战争制造国家,但并不是说美国可以通过战争制造出一个阿富汗,相反,在漫长的战争中,阿富汗会出现一个不同于美国设想的国家。美国军方高层当然也知道,美军撤出之后,塔利班短时间内就会卷土重来。但事到如今,美国不得不从制造阿富汗的目标上退出,只要阿富汗不再成为恐怖主义组织的寄居地,就算是胜利了。一场20年的战争之后,美国对阿富汗的目标又回到了原点。不能不说,美国政界不乏聪明的脑袋,但是为什么一群聪明人干了一件蠢事,而且持续了20年?

作者为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