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学术圈,见证二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幻与中国力量 | 我这20年
2020-01-17 04:01      作者:李枏     来源:中国经营网

编者按

“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

沉浸新年祝福之余,我们无法不骇然回首:距离跨世纪的千禧之年,已整整20载。

2000年,Windows2000刚刚面世,腰间的BP机鸣闪不停,新居里的家庭影院最流行。

2000年,中国GDP刚刚破万亿美元,加入世贸组织的节奏步步加紧,北京再次申请举办奥运,酝酿1年后的激昂狂喜。

20年间,从磁盘到大数据,储存记忆的工具万象更新,智能手机早早取代胶片机与随身听。

20年间,中国GDP翻了近10倍,国际经贸格局已是幡然巨变,从融入世界到改变世界,中国的存在感跃跃升起。

时代洪流中,每一个人击浪前行,步履不停,但走得太快,又常常遗忘出发的意义,沿途的轨迹。

2020年春节,我们邀请《中国经营报》作者库中的几位讲述者,回望归途,聊聊我们这20年——大国崛起如何加速个体命运,技术变革如何重塑国人生活,大时代与小人物的生命旅程如何紧紧交织在一起。

让我们一同跟随归乡的步履,踏上时光的归途,经由记忆之路,抵达纵深前路。


作者:李枏

2000年是中国传统的龙年。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2000年1月1日零点,北京中华世纪坛内传出了21响宏亮的钟声。那时的我正在准备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正在做最后冲刺的我被朋友拉去见证这一时刻。听着世纪坛的钟声,想到过几天的考试,命运之神是否可以眷顾我?21世纪的人生旅途又是怎样的?对于一直对学术情有独钟的我来说,“新世纪的追梦就从此刻开始吧!”

2000年的硕士入学考试如期到来,此时的北京各大院校,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已经异常热门,考前辅导班报名火爆,竞争越来越激烈。所幸辛苦没有白费,新世纪春天到来的时候,如期拿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向着梦想踏上了第一个台阶。

其实,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关系并不是热门学科,经济、财金、工商管理是当之不愧的显学。这当然是与那时的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相关的。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中国越来越多融入国际社会,新世纪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已经是方兴未艾了。

2000年的夏秋之际,我走入久违的课堂。此时有关国际关系的课程已经十分细化,国际关系理论、地区研究等二级、三级学科设置已经比较完备。研究生的课程就更为专业。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不再苦于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书难求,大量有关国际关系的中外书籍相继出版,众多西方社会科学的经典书籍被翻译出来,“万圣书园”“风入松”等纯学术的书店应运而生,国家图书馆西文图书的借阅也更为便利,一时之间,觉得每天都有读不完的书、学不完的知识。中国在崛起,带动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成为热门学科。中国学者有关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论著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奠定了今天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扎实基础。

2000年年末,美国总统大选,这是美国历史上选举结果最接近的几次之一,中国媒体一直在跟踪大选,小布什在一片争议声中获得了胜利。在竞选期间,小布什声称“中国不是我们的战略伙伴,也不是我们的敌人”,更把克林顿的“战略伙伴”关系取而代之以“竞争者”的关系。中美关系在新世纪何去何从成为第一学期期末老师和同学热议的话题。

2001年4月1日,中美发生“南海撞机”事件,更演化成为了一场外交危机。正在校园的我和同学们目睹整个事件的过程。老师们普遍认为中美关系的前景不容乐观。我也开始感觉到一丝焦虑。9月,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911”事件震惊全球。正在和同学进行新学期聚餐的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两架飞机撞向纽约世贸大楼的一幕。当时所有在场的同学都惊呼起来,恍惚之间,感觉是在看大片,却又是那么真实。很快两座大厦倾倒,无辜的生命瞬间化为尘土。这场世纪劫难给很多人带来困惑和深思。哀伤过后,发现恐怖主义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当时学校组织了多场针对“911”事件的学术活动,大学生热切地讨论恐怖主义的根源以及消除这个根源的手段。全球恐怖主义成为2011年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界热议的主题。我在那一年终于明白了这个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你的我的,只有大家的。”

不久后,小布什政府宣布反恐战争的开始,美国向阿富汗派军,中美也在反恐问题上找到了合作点,开始稳定下来。2002年9月12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联合国发表讲话,历数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破坏联合国的决议。此后美伊互打嘴仗,战争阴云开始笼罩着中东地区。此时的课堂上,大量出现的词是“单边主义”“先发制人”“流氓国家”,小布什主义占据了期末论文的大部分主题

2003年正在准备毕业论文的我,每天都在关注伊拉克局势。伊拉克时间3月20日凌晨5时35分在首都巴格达上空第一道曙光出现之前,美国开始了对巴格达的空袭,伊拉克战争爆发。4月9日,美军占领巴格达。4月14日,五角大楼宣布伊拉克境内的大部分战斗已经结束。5月1日,小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此后,中外媒体都对美军占领巴格达之后的三个星期中,伊拉克的种种乱象做了报道。伊拉克境内抢劫泛滥、社会动荡不安。而最为讽刺的是,美国人在伊拉克没有找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几年后,已经工作的我在《美国对外决策过程》一书中,详细描述了整个伊拉克战争的决策过程。搁笔后不禁唏嘘不已。这场战争带给世人的启示是大国如果犯错,将会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2003年8月27日,已经准备开始博士研究生学习的我听到了一个新的词汇“六方会谈”,当我把目光转向邻居——朝鲜半岛,发现一场硝烟已经蔓延开来。2002年,朝鲜宣布重启核设施,朝鲜半岛核问题再度突出。此时的中国为了缓和形势,积极在朝美间斡旋,并创造性地促成了旨在通过对话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从2003年到2009年,在北京举行了六轮六方会谈。从那时起,中国国家级电视台也首次开始了对国际问题的评论,中国很多知名国际关系专家纷纷亮相,老百姓第一次有机会听到国内学者对于最新国际形势的评论,“中国声音”的到来驱散了长久以来来自西方的“杂音”。虽然六方会谈最终陷入停滞,但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全力以赴促和促谈的工作,中国被赞誉为“负责任的大国”。

新世纪的头个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战略”成为当时的流行语,而一向擅长战略研究的导师也最终确定我的论文题目——“大战略”,从此时开始战略思维在我脑中开始逐渐形成,国家的崛起绝对不是轻而易举的,是需要全盘规划的大战略。读着过往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感受中国力量的蒸蒸日上,我度过了三年的博士时间。

2006年,我告别校园,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成为一名年轻的研究员。美国研究对我既熟悉又陌生,在十余年的校园学习中,美国是我摆不开的研究对象,但对美国深入地研究却是从研究所起步的。此时的中美关系相对稳定,中国对美国的研究也处在蓬勃向上的时期。中美学术交流异常活跃,我也有幸认识到众多的中美知名学者,受益匪浅。

2008年翘首以待的北京奥运会召开,向世人展示出中国崛起的力量。中国更加自信地屹立在世界的舞台。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跃居第二。手里有了钱的中国老百姓走出国门,旅游经商,享受国家实力增长后带来的红利,而很多国家对中国人的签证也开始进一步放松。我也开始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

2011~2012年,我在美国华盛顿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学术访问,切身感受到美国政治的运作规律。那时,中国学者在美国学术界非常受欢迎,但美国对中国的疑虑也在逐渐累积。在美期间,我走遍了美国几乎所有的州,感受到美国社会的南北裂痕、政治的黑箱、基础设施的陈旧,尤其是官僚体制的僵化。很快一场在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导致很多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动荡。而中国抵抗住这次危机,始终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2012年以来,国际形势几乎都处在动荡之中。中东在经历过“阿拉伯之春”后一直处在乱局之中。叙利亚战争至今未息,难民流离失所,给欧洲世界造成大量经济、社会、文化问题。朝鲜半岛局势扑朔迷离,极端主义在很多国家抬头,逆全球化浪潮蔓延世界,全球治理问题日益突出。面对复杂纷乱的世界,中国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发展,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日益稳固。

在国家智库工作的我,切实感受到中国作为大国所面临的挑战和肩负的任务。而我也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将朝鲜半岛作为研究对象。2014年至2015年,我在韩国长期访学,此后开始多次在美、朝、韩访问以及调研,了解半岛局势,探究半岛破局之道。

从十余年的研究工作中,我切实感受到中国外交较之于以往更加积极进取,更加胸有成竹。纵观今天的世界,中美关系已经从昔日的稳定期走向更为激烈的竞争时代。而我早已不是20年前那个思维简单的学生,中国二十年的成长使我可以更加坦然地面对新的挑战。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从校园寒窗苦读的学子到已四十不惑的学者,我见证了二十年来国际的风云变幻与中国国家力量的强大。20年来,中国本着实事求是、开拓进取、不断学习、坚忍不拔的精神,度过了各种艰难险阻,最终走到了即将实现百年梦想的台阶上。而我也在随着中国的成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国际问题的学者。我相信未来的中国将展现出更加开放、自信和乐观的精神,为世界呈现中国应有的智慧和担当,而时代给我的舞台也将随之越来越大。

作者李枏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校对:彭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