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服务近10个老人,养老护理人员为何如此紧缺?
2020-03-10 10:03      作者:李佳     来源:中国经营网

文/李佳

3月9日,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司长俞建良就武汉养老院普遍面临护理人员短缺表示,全国养老院普遍存在养老护理力量紧缺的问题。现在全国有200多万名老人入住在约4万个养老院,但是工作人员只有37万人,其中真正的护理员只有20多万人。平均1个护理员要服务近10个老人。

养老护理员供不应求,这不是中国养老服务业的特有现象。日本、德国等老龄化程度高的国家,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随着老龄化的迅猛发展,养老服务业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经济界人士的重视,甚至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那么,为什么朝阳产业反而遭遇了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呢?

付出与收入不匹配,是人们不愿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根本原因。养老护理的工作时间是“007”,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都需要有人时刻在岗在位。养老护理员目前基本是两班制,工作时间长于一般岗位。同时,养老护理员负责的,不光是老人的吃喝拉撒等日常生活照料,还要掌握鼻饲、排痰等基本护理技能,还要能够处理好和老人以及老人家属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纠纷和意外事故,更是让养老护理员们满腹苦水,言之色变。

近几年,为了留住养老护理员,养老机构普遍提高了养老护理员的工资待遇。但即使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养老护理员的月收入也只是4000~5000元,与快递、外卖骑手、月嫂、保姆等职业相比,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基本没有竞争力可言。我们看到,对于务工人员来说,年轻男性更钟意于快递、外卖骑手、滴滴司机等工作;年轻女性更愿意从事月嫂、保姆等工作。愿意从事养老护理员的,大部分是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中老年务工人员。有调查表明,北京市养老机构中,40~49岁的护理员最多,占44.2%;50岁以上的护理员占33.8%;40岁以下的护理员仅占22%。

同时,相关院校由于养老护理专业招生难、学生毕业后流失率高,也不愿直接开设养老护理专业,而是变相设立了养老护理管理、智能养老等相关专业。这样的专业设置,人为地调高了学生的就业期望。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学的是管理专业,毕业后即使到养老一线,也是要直接从事管理工作的。这种培养上的供需错配,进一步加剧了养老护理专业学生的流失。实际上,养老护理专业的学生还是很受养老机构欢迎的,他们年纪轻,护理技术过硬,工作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缺点是社会经验不足、心理承压能力小和从事实际工作少,尤其是在处理涉老纠纷和意外事故时,经常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等情况。只要这些年轻人能够坚持住,几年之内走上管理岗位并非难事。

另外,养老护理员长期缺乏社会认可,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偏低。这也构成了养老护理员供不应求的潜在原因。很多人对养老护理员的工作或是嗤之以鼻,或是视而不见,更有甚者对养老护理员缺乏最基本的尊重,挑三拣四,埋怨不断。

面对招人难、留人更难的局面,养老服务业的出路在哪里呢?

首先,要多方共同努力,推动养老护理工作走出以往的恶性循环。政府可以采取给予企业租金补贴,或者向一线养老护理人员发放特殊津贴等方式,帮助养老机构提高养老护理员的收入。养老机构要更多地与高新技术企业、院校和研究机构互动,争取让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代替劳动力,逐步降低养老护理员的工作强度。老人家属要充分理解养老护理员的难处,对他们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给予理解和宽容。

其次,在养老护理员工资待遇不断提升的情况下,院校要进一步加大一线养老护理专业培养力度。培养过程中,与养老机构频繁互动,以生动的案例代替枯燥的教学。短期内可以多安排养老护理专业的短期培训,帮助养老机构快速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的护理员。中长期可以全面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切实将所学所用相统一,提升学员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加入职业生涯教育等内容,让学员了解毕业后的实际工作状态,做好心理准备,看到从事养老护理的职业发展空间。

最后,全社会要全面关心和尊重养老护理员。可以参照护士节,为养老护理员设置专门节日,或者将养老护理员纳入护士节适用人员范围之中,体现对养老护理员的特殊关爱。还可以经常或定期在全社会集中表彰和宣传优秀的养老护理员,全面提升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荣誉感。

2019年9月,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从目前来看,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的更大努力。毕竟,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要想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离不开今天我们所有人的共同行动。

(李佳,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