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我国即将进入“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十五五”规划对于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安排,我国将通过“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3个五年的努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受访业界专家认为,会议着眼长远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考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需要,还是争取国际战略优势的必要性,都需要经济维持在4.5%以上的增速水平,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也是稳就业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指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这要求2025—2035期间GDP年均增速在4%以上。若要实现2035年经济总量较2020年翻一番,‘十五五’期间GDP年均增速也要在4.5%以上。”范若滢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市场预计,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未来15年我国GDP增速需要保持在合理区间。
中国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章俊认为,未来GDP年均增长目标有望设定在4.5%以上,这与2035年远景目标相匹配。“预计2026—2030年(“十五五”)、2031—2035年(“十六五”)时期我国GDP年均潜在增速分别为4.7%和4.4%。”
在章俊看来,“十五五”时期我国应设定尽可能高的GDP增速目标,这可以为市场释放稳增长信号,同时也为后续留足空间,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奠定基础。
(编辑:杜丽娟 审核:张荣旺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