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据新华社消息,7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相关举措。
会议指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惠民举措。要指导各地尽快细化工作方案,按照分担比例安排好补助资金,确保按时足额拨付。同时,要加强动态监测评估,科学核算办园成本,统筹公办、民办幼儿园补助政策,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群体政策衔接和兜底保障。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将惠及上千万家庭。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幼儿园数为25.33万所,在园幼儿3583.99万人,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3283.19万人,占全国在园幼儿的91.61%。
利国惠民之举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作为一项突破性改革举措,“免费学前教育”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去年11月通过、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学前教育法》也提出:“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实施免费学前教育,降低家庭保育教育成本。”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记者表示,此次国常会的部署是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落实。他认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实施路径需要逐步推进。”
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免费学前教育也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7月25日晚,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中经济激励措施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这一举措也体现了政府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决心。今年年初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部署,要“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
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免费教育的学段优先选择学前教育,与当前的人口形势密切相关,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教育‘人民属性’的贯彻落实。”
刘林指出,目前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整体教育经费比例最低,实行免费教育政策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应优先考虑在该领域让老百姓享受改革成果。他表示,这体现了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的要求,对未来人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中,学前教育占比为6.2%。近年来,中央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刘林表示,2020—2025年(预算),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实现约8300亿元增长,其中今年增幅最大,2024—2025年增长了2600亿元。
《学前教育法》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优化教育财政投入结构,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确保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合理比例。此外,财政补助经费按照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预算。
专家建议:公办民办应享受等额财政补助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对民生关切的积极回应,如何安排补助资金成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国常会指出,要统筹学龄人口变化、财力状况等因素,坚持保基本保普惠原则,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幼儿园教师待遇,提升办园质量水平。要加强学前教育监督管理,严格落实监管责任,规范办园行为,守护在园儿童身心健康。
储朝晖表示,各地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的关键,在于明确免费额度。“近期我在调研中发现,有地方政府积极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但免费额度未核算清楚。免费额度应考虑财政支出和适龄幼儿财政经费分配。”
储朝晖还建议,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时,公办和民办园应享受等额财政补贴,即财政对民办园的补贴标准加上实行政府指导价的保教费,总体不低于公办园生均全口径财政经费标准。“目前部分地区民办园补贴标准偏低,这导致学前教育资源减少、质量下降,不利于普惠性民办园发展。”
在储朝晖看来,普惠性学前教育应从排拒性转向包容性,让所有孩子均等享受财政补助,这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他指出,公办与民办享受等额财政补助在国外也较为普遍。例如,丹麦私立幼儿园收入中70%来自与公办园等额的政府补助,另30%向家长收费,提供多样、就近服务。
北京市某大型民办幼教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市普惠性幼儿园保教费标准有600元、750元、900元三档,市、区两级财政生均补助共1500元,但尚不足以覆盖成本,难以实现与公办园教师同工同酬。
记者从其他省份多所幼儿园园长处也了解到,目前暂未接到关于补助政策的具体通知。
(编辑:郝成 审核:吴可仲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