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金融30条”来了!大湾区金融开放再迎利好
2025-05-14 03:05      作者:张漫游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或“南沙金融30条”)。聚焦支持创新创业以及粤港澳跨境金融合作,将为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和全球科创高地带来新的动力。

业内人士认为,该政策既是粤港澳金融开放的“试验田”,也是中国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样板间”,未来南沙有望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为实体经济发展与全球资本流动提供强力支撑。

六大方向赋能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意见》从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加强社会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发展特色金融服务、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开展跨境金融创新与交流、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30条重点举措。

总结起来,《意见》有三个方面的突出亮点和特色:一是突出“立足湾区”,重在创业创新;二是突出“协同港澳”,重在金融服务便利化、现代化、数字化;三是突出“面向世界”,重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南沙金融30条”的出台,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创新迈入新阶段。“这一政策能够推动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实现跨境资本流动便利化,开展跨境资管中心建设和促进人才与数据跨境流动。这一政策也能够推动深化金融开放,引入多元化投资机构,探索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实现绿色金融与数字金融突破。”

例如,《意见》鼓励广州期货交易所开发电力期货、新能源期货等绿色金融产品,支持企业基于碳账户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与金融场景融合,建设数据算力中心、数字资产交易平台。

这一政策还能够发展航运金融,发展海上保险、航运金融,支持南沙打造国际航运枢纽,赋能海洋经济。“同时,这可以有效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支持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数字产业等‘硬科技’领域,升级产业链金融,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吸引国际化金融人才。”田利辉说。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展望道,“南沙金融30条”将更好赋能大湾区实体经济发展。一是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和各类投资机构集聚南沙,提升其在大湾区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壮大金融支持力量。二是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鼓励银行为贸易新业态提供服务,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发展,提升大湾区贸易的便利化和国际化水平。三是为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海洋产业等重点产业提供精准金融支持,加速产业集聚和升级,推动大湾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5月13日,《意见》政策发布会在广州南沙召开。会议指出,《意见》在南沙已有的扎实基础和稳慎探索阶段,实现了政策供给与实际需求间的动态匹配,金融服务与产业特色间的有效对接,制度型开放与创业创新活力间的积极互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监管间的统筹协调。

金融机构如何抢占新赛道?

“南沙金融30条”的落地为金融机构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田利辉介绍称,金融机构要以政策红利为契机,聚焦跨境服务、科技赋能、绿色转型三大方向,通过产品创新、模式升级和生态协同,抢占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未来,南沙有望成为连接中国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枢纽,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支撑。

曾圣钧建议,银行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开发针对性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供应链金融及“贷款+外部直投”模式,支持科创与高端制造;二是拓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融资与资产转让业务,深化与港澳机构合作,做大跨境理财与资管服务;三是参与金融市场基建,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发展,布局公募REITs等创新工具。

田利辉认为,借力“南沙金融30条”发力,银行业需要强化跨境综合服务能力,证券与资管机构需要布局跨境资管与投顾业务,保险业需要开发跨境保险与风险管理产品,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则应抢占新兴赛道,国际机构与外资银行则应抓住制度型开放机遇。

汇丰亚洲及中东地区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表示,“南沙金融30条”是大湾区在金融互联互通、规则衔接及跨境业务创新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尤其科技创新是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意见》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提升对科创产业、高端制造业、未来产业、数字产业等的金融服务。在此领域,香港可发挥作为内地企业离岸融资中心的作用,为区内企业的创新转型引入更多国际资本。

同时,《意见》进一步便利了投融资、结算、期货交易、股权投资等领域的跨境金融服务,廖宜建认为,这将更好地赋能在南沙设立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为区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带来新的助力,也为包括汇丰在内的国际银行创造了新的业务空间。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人才储备与生态协同是政策落地的核心。

曾圣钧指出,银行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用好政策优惠,吸引国际化金融人才加入,同时加强与粤港澳三地院校的合作,培养适应南沙发展需求的专业金融人才。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