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银发经济,需要怎么做
2021-10-30 02:10      作者:李佳      来源:中国经营网

李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7%。这意味着,中国目前每5.4人中就有1人是60岁以上。而在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之初,这一比例还是每10人中有1人是60岁以上。

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既让人感觉到了老龄化的强烈冲击,也让人看到了银发经济的潜在机遇。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发展养老服务和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了扩大内需战略。2021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指出,老龄产业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朝阳产业,它带来了多样化的需求。两个月后,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介绍七普主要数据结果时也表示,人口老龄化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还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正是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国家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老龄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和企业将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寄望于银发经济。那么,发展银发经济,需要怎么做呢?

第一,要改变对老龄群体的传统认知。2020年起,“60后”将开始陆续步入60岁。与传统的老人相比,60后将是全新一代的老龄群体。他们的寿命更长,健康意识更强,收入更多,受教育程度更高,生活预期更丰富。

“40后”“50后”退休后,大多回归家庭,忙于做家务、带孙子孙女,主要娱乐方式就是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种花养草、棋牌游戏,业余文化生活相对较为单一。“60后”的业余文化生活更为丰富,他们大都有文化活动习惯,如旅游、看电影、看演出、上网等,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和学习能力,对网络生活、电子支付等都很熟悉。

基于这些新的特征,“60后”正在成为新一代的老龄群体。他们有着更强烈的购买力,也有着更强烈的购买愿望、要求和动机。

面对这样的新一代老龄群体,已经不能用年老体弱、消极养老等单一思维、惯性思维来考虑分析其需求。

第二,要理解老龄群体的消费特点。与年轻群体不同,老龄群体消费有很多不同之处:一是更多地为家人消费,如买给孙辈的玩具,买给全家吃的蔬菜水果;二是更多地关注产品、服务的品牌和质量,如老字号的食物、大品牌的家用电器等;三是更多地注重产品、服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如保健食品的作用、家庭用品的便捷性和耐用性等;四是更多地受价格因素的影响,容易受特价、清仓的吸引而消费。

第三,要认清老龄用品的消费对象。正如很多玩具都是大人、老人买给孩子的一样,很多老龄用品的购买者并非老龄群体,而是老龄群体的儿辈或孙辈。每逢过节和老人生日,年轻人传统上都要为家里的老人购买礼物。很多价格不菲的保健品和衣帽服饰、电子产品、小家电,这些老龄群体平时很少购买的物品,恰恰是年轻人买来孝敬老人的首选之物。但是,在家庭重大支出上,老龄群体还是很有决定权的。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中国家庭重大支出有46%是由老人说了算,37.3%是老人与子女共同协商,只有16.7%是由子女说了算。

说完了思维上的转变,下面我们再来说说企业还可以采取哪些具体行动?

第一,对于平台企业、龙头企业等大企业来说,可以从发挥社会责任入手,针对社会的关注热点、民生保障的工作痛点、老龄群体的生活难点,结合自身的业务优势,尽快参与到老龄事业当中。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在社会上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还有助于企业理解老龄社会转型带来的供需变化,更有助于企业获得老龄群体的依赖度和信任感,为下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对于已有成熟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可以将老龄群体拓展为新用户。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企业正在做的事。例如,小到智能音箱,大到智能机器人,各种智能设备正在争相进入养老机构和老龄家庭之中;一些洗澡、足疗机构专门为老龄群体提供优惠和上门服务;一些企业正在通过举办广场舞、摄影比赛等文体活动,使老龄群体成为新用户。

第三,研发新的产品和服务。这里面包括:一是针对老龄群体需求提供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小到更容易抓握的筷子勺子,更方便使用的刀剪,更轻便的拐杖,方便照护老人的日间照护中心,为家有卧床病患提供的喘息服务中心,诸如此类,很多很多。二是针对政府民生保障提供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如各类民生保障平台的建立与维护,监管平台的设立与实施,老年人能力评估平台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等。三是为养老机构提供的企业服务。如搭建小型运营系统,推动老人档案的数字化,提高日常数据的登记管理效率。

第四,着眼长远发展,做好内部准备。人是经济的主体,也是企业的根本。老龄化对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例如,老员工怎么办?如何在他们的体力能力范围内安排好他们的工作,避免人浮于事,高薪(老员工工资不断上涨)低能?进而,如何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对管理人员来说,如何管理比自己年龄大的员工?这些都是企业下一步将面临的现实问题。

企业还将面临的问题有:整个劳动力市场老龄化后,企业去哪里找到年轻的劳动力?要不要雇佣老龄群体?老龄群体社保缴费标准怎么定?如果政府有鼓励补贴,要不要申领?

还记得韩非子笔下的“扁鹊见蔡桓公”吗?目前,这些问题尚在企业的肌肤纹理之间,但已有危及肠胃之势,切不可等到病入骨髓之时。那时,真是说什么都晚了。

最后要强调的是,老龄化的表征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趋势性变化,实质是长寿、少子、迁移、单身、人机结合等种种人的基础性变化,以及与政治外交、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传统、利益分配等调整相叠加的复杂性变化。因此,对很多企业而言,过去20年的生存与发展正是得益于第一次人口红利;而未来20年的生存与发展,就将取决于企业现在对此的认识和准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