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寄语新青年(续编一):先行者“未尽的嘱托”|隔岸红尘
2021-02-21 11:02      作者:谭洪安     来源:中国经营网


我希望政府和民间团体都可以用灵活的方式,让有些人在条件合适之下能够回来参加中国的“四化”建设。大家起劲的去做,那么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科学是能够平等和独立的。

1988年8月下旬的一天,天津南开大学会议厅里,一位年近八旬仍神清气爽的前辈学者,面对200多位国内外同行,谈笑风生,倾诉衷肠。

他就是享誉海内外的数学家陈省身,曾历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及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1984年回母校南开大学创办数学研究所并任所长。

陈省身小.jpg

国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1911—2004)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多年以前就为发掘和培养21世纪中国青年一代科技人才鼓与呼。

在当天南开举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数学展望”学术研讨会上,陈省身介绍说,他刚刚到大洋彼岸出席美国数学学会一百周年纪念庆祝活动。会上邀请了23位年青数学家作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报告,报告人的条件之一,是足够年轻,在二十一世纪还可以从事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南开数学大会上,也有过半数即超过100人是青年数学家,其中有专程从国外赶来的将近40名博士和博士后。老前辈接下来的一番鼓励,看来是特地为他们准备的:

近几年来,大批中国青年出国学习,就整体讲,成绩特别优秀。这次我在美国数学学会活动上,遇到麻省理工大学一位知名教授,他见到我第一句话就说,我最好的学生是中国人。他的口气表示,不但这个中国学生是最好的,而且比他别的学生高一大截。前些时候我到瑞士开会,遇到一位瑞典数学家,他从前是国际数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了一门课,结果发现最后的考试前四名都是中国学生。这样的例子很多,至少在美国,中国学生成绩是非常优秀的。

由此看来,我们可以下结论,二十年后必然有大批中国数学家成为国际数学界各方面的领袖。从根本上讲,我想中国数学的目标是要求平等和独立,能跟西洋的数学平等,不一定说要更优秀,跟赛跑似的,非要第一、第二不可。我们不一定做同样的方向,但要有同样的水平,因此非常要紧的是在中国建立基地,创造同样的工作条件,使得爱国心可以克服国内外待遇的差异,吸引他们愿意回国来参加重要的工作。

早在1980年春陈省身回国讲学时,就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暨南大学(广州)作了一系列演讲,整理成文后1981年在上海大学主办的学术核心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题为《对中国数学的展望》,文中写道: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在现代社会中,因为科学技术进展和社会组织日趋复杂,数学成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普遍应用,也引起了很多新的数学问题,从几千年数学史来看,当今是数学的黄金时代,工作者人数空前之多,可以说,健在的数学家人数超过了历史上出现过的数学家人数总和,国家和社会供养着许多人专门从事数学工作,也是史无前例的。

深圳计算机小.jpg

1988年的深圳特区大道

计算机逐渐普及,开始进入中国年青一代的视野,新的科学技术浪潮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一起涌来。


不同于音乐或美术,数学的弱点是一般人无法了解,在这方面数学家所做的通俗化工作值得赞扬。但一般人与这门学问总隔着一段距离,这不利于发展。数学是一个有机体,要靠长久不断地推进才能生存。要使中国数学突进,个人意见宜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培养一支年轻的队伍。成员要有抱负,有信心,肯牺牲,不求个人名誉和利益,超过前人,青出于蓝,中国数学如在世界上取得领导地位,则工作者必然是现在大家所未闻的。

第二,要国家的支持。数学固然不需要大量的设备,但亦需要适当的物质条件,包括图书的充实,研究空间的完善,以及国内和国际交流的扩大,一人所知所能有限,必须和衷共济,一同达成使命。

我们的希望是在二十一世纪看见中国成为数学大国。

继南开数学大会上的大声疾呼之后,1992年陈省身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科技导报》上发表《二十一世纪的数学》一文,再次强调“关键是培养人才”:

找有能力的人来做数学,使优秀的年青人在数学上获得发展,要在国内办十个达到世界水平、第一流的数学研究院,中国这么大,不仅北京要有,别的地方也应该办。

中国科学的根子必须在中国,中国科学技术在本土上生根,然后才能长上去,可是要请有能力的人来做数学很不容易。我从1984年开始组建南开数学所,我们办第一流的数学研究所,就要有第一流的数学家,有了第一流的数学家,房子破一点,设备差一点,书也找不到,研究所仍是第一流的。房子很漂亮,书很多,也有很贵的计算机,如果没有人来做第一流的工作,又有什么用处?看到这种情形,我改变想法,努力训练自己的年青人,培养自己的数学家,送他们出国学习,到世界各地,请最好的数学家给予指导。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这些措施已经开始出现成效。

再回到33年前南开“二十一世纪中国数学展望”学术研讨会现场,聆听前辈的教诲:

我们要克服“中国人自卑感”。有人觉得中国的博士不如外国的博士,这其实是不对的。我们现在开始一种“联合培养”的政策,慢慢地有中国的博士生到国外去工作,他回到中国来,在中国得博士。中外慢慢就可以平等。这几年我们在国外的留学生已经有五万人,应该请他们回来,尤其要吸引最优秀的人回来。所以,霍英东基金会下月2日要宣布“霍英东奖金”,奖励青年科学家,包括国外回来和国内培养的,这样至少可以增加一点吸引力,我希望这方面将来还可以扩大地做。

大同四化标语小.jpg

1988年的山西大同街头

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强劲春风,从南海之滨吹到了北国古城。

(本文纪实配图均为法国摄影师阎雷镜头里“昨天的中国”)

这位生于1911年10月,也就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刚刚爆发时的世纪老人,早岁受业南开、清华,1936年获德国汉堡大学理学博士,1937年夏辗转归国任教清华,1938年因抗战随校内迁,当上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赴美成为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研究员,抗战胜利不久即归国,后应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二战期间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领导者罗伯特·奥本海默之邀返美,继续毕生醉心的数学事业。

他弱冠之年,心无旁骛问学,百尺竿头求进;壮盛之年,饱经战火四处漂泊,吹沐欧风美雨;耄耋之年,不忘回报家国,悉心提携后进。1988年8月南开数学大会演讲的这段开场白,苦心孤诣,发自肺腑,不光是当日在场的数学界新生力量,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有志青年们也值得细细体会:

我们今天讨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数学,预测一下中国数学界将是如何情状,策划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来临。我不会参加二十一世纪的工作,我所伤心的就是,这个光明时代的到来,自己顶多能看到一点曙光。但我充满信心地看到,中国数学的前途非常光明。

大家起劲地去做,那么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科学是能够平等和独立的。

编辑:谭洪安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