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之痛
2018-01-19 11:01      作者:方亮     来源:中国经营网

  在华人世界中,李光耀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当他的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选举中被打破优势地位,其本人也宣布退休时,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翻出历史旧案,试图为这位在南洋小国内缔造了一代王朝的“君主”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遭受英国一百多年殖民统治的新加坡于1954年喊出了反殖民的第一声怒吼,上千名华人学校学生走上街头抗议为殖民当局服役的法令。当年3月16日,当局颁布法令,所有18~20岁的男性公民必须履行国民服役义务。

  身为华人,却要为英国人当炮灰。在反殖民主义昂扬的世界背景下,华人学校学生走上了街头。抗议、静坐和请愿迎来的是军警的大棒、高压水龙和手铐。尽管在当局“如不停止抗议将关闭学校”的威胁下学生们最终选择放弃,但反殖民运动却自此燎原,成为新加坡政治动员和最终取得独立地位的先声。

  运动的一个后果是一大批学生被当局以“不服从警方”和“蔑视法律”的罪名逮捕。为他们请一位律师进行辩护成为当务之急。同为华人后裔的李光耀就在此时走进了这批华人学生视野中。自英国学成归来并已在律师界颇有声望的李光耀,在普遍不愿为华人出头的新加坡律师圈里以敢为弱势群体仗义执言著称。在学生们的请求下,李光耀同意担下重任。当众多学生蒙其帮助重返自由,其在法庭上的光辉形象已在学生心中挥之不去。

  1954年下半年的一天,政治风波归于沉寂,李光耀对到其家中议事的学生代表讲到,我想组织一个政党,希望能得到你们的支持。这个党便是日后的人民行动党。华人学生同意了李光耀的请求。自此以后,他逐渐成为当地华人的政坛领袖人物,直至在独立后的新加坡建立“李氏王朝”。

  如今,人们回忆起当年的往事,脸上并不都挂着赞叹之容,甚至有一些华人政治人物将李光耀称为“叛徒”。显然,踩着华人肩膀上位的李光耀执政后并未能让当初的政治伙伴感到满意。

  去年,李光耀曾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称:“后悔没有早些关闭南洋大学。”此言一出,南洋华人一片哗然。

  述及南洋华人历史,没有人会忘记那所南洋大学。遥想那些因战争而被迫下南洋的中国人在恢复和平后想方设法回到故土并努力让子女接受华文教育的历史便可知,尚未“忘祖”的中国人对故土如何的眷恋。正是这种眷恋之情催生了南洋大学。曾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的陈嘉庚创办了厦门大学,而昔日曾为其打工并最终成大富商的陈六使则捐资在新加坡成立了南洋大学,一所为了让华人们可以在南洋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大学。

  这所大学的成立颇让人动容,为了捐资为大学助一臂之力,新加坡当地华人发起大规模募捐活动。车夫们、理发师们乃至舞女们纷纷采用“义务工作”的方式为南洋大学募集资金,其盛况令许多人至今难忘,并在大量史料中得到记述。

  但并非所有人都对这所学校的成立感到高兴。当华人们大张旗鼓地展开校园建设时,一个人在冷眼旁观,那便是李光耀。若不是考虑到华人选票,或许他早就下令将这所学校关闭了。

  李氏当国的新加坡选择的发展道路是极其西化的,英文教育大行其道,西式制度和西方资本无处不在。尊崇中华传统的华人却往往不能很好的融入日益西化的社会,这些都让李光耀感到难以忍受,以至于他曾在谈话中将那些顽固的华人称为“懒虫”。当然,这是在其地位已然稳固,不再担心华人态度会左右其地位的时候。而在南洋大学成立之初,他的态度就已然如此。

  此后发生的故事便是李光耀的政府与南洋大学之间的斗争。在一次抗争中,南洋大学学生遭到军警攻击,而军警的背后站着的正是李光耀。当年,他曾帮助华人学生,如今一切都调转过来。历史着实让人唏嘘。

  实际上,中国人下南洋创业的历史极其久远,甚至其中的一些族群在经历了数代人的异地传承之后,对中华的认同已然淡漠。这些人多集中于马六甲海峡一代,故也被称为“海峡华人”。他们固然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但民族认同及政治意识却早已不是中国式的。李光耀正是这批人的代表。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陈嘉庚和陈六使这批仍具有传统华人意识的代表。

  当李光耀与华人建立政治同盟时,两者的目标显然并不一致。当政治环境已然大变,分歧自然浮上水面。

  1980年,南洋大学终被关闭。李光耀赢了。

  故事的另一条主线是这样的:清朝承认南洋华人的双重国籍权利,中华民国亦继承了这一政策。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却放弃了这一政策,华人若取得所在国国籍,便自动放弃了中国国籍。

  新加坡华人在1954年走上街头后不久,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重申了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而当中国与美苏两大势力关系均处于紧张状态并即将与越南刀兵相见时,为了争取东南亚国家的支持,北京亦曾重申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

  李光耀如今已然走完了漫长的政治路程,这其间亦包含了南洋华人的心酸。很难评判谁对谁错,大势裹挟下,难有完卵。

Img30781856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