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侨之义
2018-03-01 11:03      作者:方亮     来源:中国经营网

  我在俄罗斯海参崴留学时,教授国际关系的老师问我们,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喜欢在当地居住在一起,组成“中国城”,为什么在海参崴却没有?我们思考过后答道,这里离家太近了。

  虽如此,在俄罗斯的两年内却仍时常会感到一种被异域氛围包围所产生的压抑感,甚至时而感到窒息。身在咫尺之遥的海参崴尚且如此,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呢?常年在泰缅老交界金三角地带冒死糊口的中国船家呢?湄公河上一串枪声响起,13条鲜活的华人生命随河风而逝,为这个问题做了最悲惨的回答。

  除了“中国城”,中国人在海外可以依靠的理应更多。

  兵匪一家

  近日看新版《水浒传》时听到一句台词:这世道,兵不像兵,匪不像匪。我忽然想到了金三角,想到了湄公河。泰国警方和军方透露出来的口径完全不同,警方在中国压力下忙着调查9名军人,而军方却忙着为9人撇责,一再将怀疑重点转移至毒匪身上。信息的混沌不清和互相矛盾掩盖了真相,却将这个国家的混乱暴露无遗。没有这样的混乱,怎会有国王和军队横亘于宪法之上的糊涂政局?没有这样的混乱,大毒枭坤沙怎会纵横数年、风云一时?没有这样的混乱,军人怎会总是与毒枭纠缠不清?没有这样的混乱,尚未摆脱嫌疑的9名军人又怎会大摇大摆地走出拘留室?

  在这里,兵不像兵,匪却是地地道道的匪。最要命的是,他们兵匪一家。

  报道中说,在那里跑船的中国船家时常遭到抢劫,甚至已习以为常,心存侥幸。如果说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那么像这些被迫冒生命之险养家糊口的“劳命者”又当如何呢?13名同胞命陨,习以为常成了慢性自杀,心存侥幸成了俎上鱼肉,这其中怎一个悲字了得。

  他们的命运不应该只在发生命案时才得到关注。

  强者的游戏

  还记得波尔布特当政之下的柬埔寨曾如何排华吗?这个残忍的政权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号,将传统上从商的华人统统划作资产阶级,几乎是从整体上加以消灭。在“华侨都是资产阶级,有史以来都是吸柬埔寨人的血”这样的口号之下,屠杀、虐杀华人的事件遍布柬埔寨城乡。

  1974年4月28日,大批从前线回来的军队开进桔井市中心,把轻重机枪摆在街上,对准华人住宅,命令全体华人全部到乡下种田。有人不服,当即被打死或拘捕。自此开始了将华人整体迁移至农村的残忍历程。这一过程中,不计其数的华人被枪杀,或者于苦役中累死,或者因缺医少药而死。

  在这之间,并非不曾有人求助于自己的血脉源出之地中国,但被极左思想控制的政府却给出如此的答复:你们要顾全大局,要忍!

  多年后的今天,提及此话,仍感寒彻筋骨。

  如今,救助侨民的制度与实践早已享有全人类的价值认同。海外国民的身家性命关乎其作为一名公民的基本权利。从其获得公民身份的第一秒钟起,国家便担负起了为其安全负责的责任,这是最为基本的“从摇篮到坟墓”的权利契约。一生中,无论身居何处,此一权利均不会被剥夺。

  所以,人们才会看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海外出现纷乱时接回自己的国民,才会看到美国、以色列等国对于海外遇险同胞的负责态度。比如在伊斯兰国家和朝鲜频频被扣押的美国记者,比如在时隔数年后终于被以色列成功换回的以军士兵沙利特。

  但就像国际政治版图这方“百衲衣”呈现的那样,国力有强有弱,帮助本国海外国民的能力自然也有高下之分。如此一来,这海外护侨之举便免不了“强者游戏”的特点。去年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骚乱,中国直接派出飞机将本国公民接了回来,俄罗斯除了接人,还有一个军事基地为国民提供保护,而同样临近的乌兹别克斯坦人却几乎无法为国民做出任何保障。当大量乌兹别克斯坦难民从吉尔吉斯斯坦暴民的屠刀下逃离后,却被阻拦在祖国的边境之外而无处落脚。即使得以回国,也只能暂住于缺医少药的难民营,面临窘境。

  世间任何事情都必须符合现实,国家积贫积弱,则探讨海外救助便只能流于理论探索而缺少现实意义。但是,既然历来被史书所诟病的晚清都有能力派遣出巨舰远赴墨西哥撤侨护侨,早已在世界上“站起来了”的中国又该如何保护海外赤子呢?

  从湄公河开始

  当然,护侨之事难免遭遇“主权原则”,尤其是在需要借助武装力量之时。当事情发展至此时,护侨除了是维系国家与国民间权利契约的举措,更是一桩涉及外交战略的“国之大事”。每当谈及护侨,总有许多人喜欢援引以色列人当年为了报“慕尼黑惨案”的一箭之仇遣出摩萨德特工千里追杀凶徒的豪气先例。但在当下的国际关系体系中,除了以色列这样的被强敌环伺的强力小国和俄罗斯这样的仍未摆脱集权政治思维的大国,类似这样的国家恐怖主义已然很难成为各国政府手中的待选手段。传媒的发达让这种手段的实践往往投入大于产出。

  简言之,护侨之必要已然明晰,眼下所需探讨的是护侨之手段。当涉及此类技术问题时,我往往选择建言而非盲目断言乃至大肆鼓噪。实际上,自二战之后,护侨理论就已然遭遇“主权原则”的冲击,进而朝着防止大国借护侨之名行侵略之名的方向发展。曾饱受强国欺凌的中国人对此不会陌生,日军侵华时就没少使用护侨的旗号。

  即使是在当下,也仍然可以看到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大肆发放护照的实例,这被许多战略家视为莫斯科意欲在那里搞事的明证,其借口就将是护侨。

  中国在崛起,当然须在护侨问题上做得更多,只是其路径手段需要详加考察。我们理应提醒高层不要忘了曾经的先例。俄国十月革命带来中国北方邻居全境内的烽火连天,连累了众多旅俄华人身陷险境。民国政府当即派出水陆军事力量远赴俄国,保护本国侨民。直至今日,在俄国及美国的许多史书上都将这一路军事力量称为“中国干涉军”。民国政府未曾畏惧背上这样的名号,当下的中国人更应有所作为。只是,今时不同往日,脱离具体历史环境考虑问题终是愤青所为。找到正确的路径,让“中国人”的称号和中国护照成为任何人不敢欺负的金字招牌是所有人的终极目标。从1998年印尼排华的屈辱到利比亚护侨,一步一个脚印走了下来,进步有目共睹。但华人遍布全球的事实推动着决策者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向前,无法后退。眼下的一步便是刚刚发生的湄公河惨案。

  想立“中国人”这块招牌,先从湄公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