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不等同于股价管理
2017-09-16 08:09      作者:苏培科     来源:中国经营报

近日,中国证监会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对两宗案件的行政处罚,其中一例为上市公司和私募合谋操纵市场案。证监会对此开出罚单,没收蝶彩资产违法所得4858万元,并处以9716万元罚款;对谢风华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没收阙文彬违法所得约304.1万元,并处以约304.1万元罚款。同时,对谢风华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从近几年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一系列伪市值管理案例来看,都是打着市值管理的幌子进行操纵股价,然后利用信息优势快速割韭菜,而且行为极为隐蔽。这种伪市值管理显然是不道德的,而且这些违规行为的大量存在,导致市值管理在A股市场成为了敏感词,每当有人提及某上市公司要做市值管理就让人担心,觉得又要来忽悠和割韭菜了。
   “蝶彩案”看似一个很普通的案例,与徐翔案等处罚金额比较起来似乎并不算什么,但中国证监会将此作为伪市值管理的典型案例祭出来,就想以此来警示市场中存在的违规,帮助投资者辨认市场中的操纵行为。这个案例在证监会稽查部门的推动下,有关上市公司伪市值管理的话题在内地引起了激烈讨论,但大部分言论是以声讨违规行为为主,没有细致和理性分析究竟什么是市值管理?伪市值管理与市值管理的差异在哪里?为何伪市值管理大行其道而真正的市值管理者对此概念却退避三舍?中国股市究竟要不要市值管理?
   其实,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如果不做细致的划分,全面声讨只会让市值管理一词沦为与“害人精”“妖精”等同的贬义词。实际上,上市公司采取适当的市值管理是必要的,比如股价非理性下跌,严重背离价值和基本面,上市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及时回购和合理维护股价是可以的,再比如像香港市场的做空机制比较完善,有些股票有时会出现被恶意做空的情形,上市公司对于恶意做空的股价异常波动及时维护是必要的。
   本来市值管理并非贬义词,在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新《国九条》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国务院政策高度鼓励和引导这一词汇成为A股市场的热词,相信政策出台的初衷一定是好的,是希望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手段、产融整合,积极合法来推动上市公司基本面向好,然后股价自然会积极反映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变化,从而上市公司股东和投资者获得公司价值提升后的分红和股价上涨回报。通过目标一致的市值管理可以理顺上市公司、大股东及中小投资者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公司产业发展与市值曲线及市场各方的诉求是同频共振。上市公司在市值压力下利用资本市场工具努力将产业做强做大,这对所有投资者和股东都是正向回报。但遗憾的是,很多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的过程中发生了扭曲,改变了管理次序,让股价管理成为重点,而产业发展、公司管理行为、信息披露等都成了股价管理的配角,从而结果自然会发生扭曲,市值曲线被忽悠起来了,但产业曲线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长效化的盈利状况并未发生改变,从而市值管理就成了上市公司大股东、机构们联手快速猎取市场利润的收割机,变成了投机和赚快钱的工具。
   这种伪市值管理方式,国内各大庄家派系或多或少都有参与,这是机构在A股市场快速盈利的不二法宝。而且,这种玩法也不是这几年才产生,通过坐庄、拖拉机账户、对敲、控制信息披露等操纵股价牟利的模式早已存在,只是2014年的新《国九条》中提出市值管理给这些操纵股价的庄家们提供了合法、好听的马甲而已,从而很多机构将市值管理公开写进了公司介绍,这也是这几年伪市值管理盛行的原因,究其本质其实与前些年的坐庄并无二致。
   市值管理本来是政策鼓励的,但大部分市值管理行为沦为了伪市值管理,原因就是二者的边界和相似度太近,很容易走偏。如果坚持先产业整合后股价反应,或许是合法积极的,但次序一旦颠倒、人为拉抬股价,通过概念重组等诱导股价上涨就是伪市值管理的股价操纵行为。目前中国股票市场恰恰需要的是真正的市值管理和真正的产融整合,让上市公司产业做强做大才是市值管理的王道。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欢迎与作者交流:spk518@163.com )